现在社会策划成为了一种智慧的象征,策划人也成为倍受各个行业所尊重的焦点人物,策划成就了中国市场许多不可思议的奇迹,策划也让许多企业走进了不可回潮的深渊,策划在这个时期成为了人们特别喜欢进行评论的主题。
策划这个词虽然算的上是一个新词,但其表达的意思已远算不上新意了,在不同时代,有军师、幕僚、师爷等不同的称谓,多用于军事、仕途等方面。正是有了它,古代的军事斗争、官场的勾心斗角才有了更多的看点,让人在惊心动魄的同时回味无穷,人们对它的作用评价最好的一句话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策划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综合过程。有人把策划同
市场、管理等割裂开来,欲使策划成为独立的体系,离开了市场、管理等要素,策划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策划只是社会需要的一部分,是一个整合程序中的一个主要的项目而已,并不是那些策划人所津津乐道的,只有策划才能拯救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项目,一个产品,或是一个伟大的事业等等,于是,有许多人开始步入到这个行列中,于是策划人成了比美国情报局特工人员更为神秘的焦点人物。
从实现形式上看,策划是个从上到下的过程,是一种未实现的想法,是战略。从单独的市场营销角度来说,我想问一下,要是没有企业的财务有效控制能力,你要是有再好的策划,那也只能是看案兴叹呀。要是企业没有一支能执行,特别能战斗的营销队伍,你这个策划人只能在一遍的叹息声中大骂自家的娘。因此,如果没有从下到上的完全配合,很容易成为“纸上谈兵”。这里的从下到上的完全配合就是指管理人员将目前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和一线市场销售(情报)人员将相关的情况(诸如客户的喜好、市场的需求、竞争对手的布局、举动等等)正确及时的反馈到策划人那里,以便及时地给出或调整对策。这正如战争时,参谋(长)根据我方眼下的总体实力和侦察人员提供的敌情,制定或修改战役(斗)的方案一样。
完全的策划应该连接一个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第一个关键就是企业是否有财务对于市场的资金控制能力,没有钱就再是有用的策划也是不可能成为市场的动力,我们有些策划人为了达到收取那么一点点策划咨询费,就会误导企业的财务启动观念,把一个步入良性的企业拖到一个恶性循环的氛围中去,有的甚至被拖死。
第二个关键,要清楚市场到底是这么回事,不要凭策划人的想象去搞,特别企业接应市场的能力、渠道可能统治的能力、消费者目标消费能力、人力资源的配备能力、传播的基础控制能力、市场回款的有效速力等等,需要策划人去搞调查调研,只有抓住了其中的每一个点的特点和对付每一个特点的有效控制方案,策划人才能进入第三步的考虑。
第三个关键是要知道企业现状,它的现状对象应该包括企业内部的组织形式,企业文化的确立、员工培训及激励机制、企业的物流布局和外部的市场运作手段(包括广告、促销手段)、资本运作手段、销售渠道(商)布局、企业经营理念以及全局性的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品牌的铸造。 一流的策划应该能够将内部对象和外部对象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对于一般的策划人来说,并非一定要时时地完全创新,那是有着极为良好财务控制能力的企业和极为有素质的策划人的事,一般的策划者只需根据客户的情况,将前人的点子进行有效的组合,最好再稍加新意,使自己的方案成为有力的组合拳。
第四个关键,方案做出来后,便进入执行阶段,下面的关键是是否有一个好的执行人。一个优秀的执行人,对于好的方案,他能够准确完全地把握方案的精髓,能够迅速进入角色,甚至能使方案获得比预期更大的效果;对于差的方案,他能够适时地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论,拼弃(差的)方案,自己根据市场情况,当机立断,快速地拿出补救方案来,这时的执行人,开始兼任了策划人的角色。这个过程,体现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问题,战术可以容忍平庸的战略,这就是一些没有任何计划.远景目标的公司生存很好的原因,但是铸造一个品牌,并使它长久,没有高明的战略策划,那是不可能的;而战略一定要有高明的战术配合,脱离了战术配合,战略目标就成了天方夜谈的神话。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策划人和他的方案是否被赏识,这个问题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被赏识,再优秀的策划人,也让你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觉;再优秀的策划方案,也会束之高阁。对于优秀的策划人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有一个赏识自己的”伯乐”。一个现代版的“三顾茅庐”对现代的人来说,依然是有很大吸引力,可惜,现在缺少惜才如命的“刘备”们,还是让一些怀才不遇的人感慨万千!而作为我们现在许多策划人,在进行市场的策划运作中,往往会出现主次错位,惟我独尊,其实,通过我们的实践认为:产品的本身质量占去了市场成功前提的50%,执行的水准高低占去了市场成功的30%,策划只占有市场成功的20%,不要把所有的市场鲜花都插在自己的身上,为此,特别忠告我们的策划人不要进入以下误区:
忠告一:不要错位
在为企业和其产品品牌定位之前,作为参与或全权代理工作的策划人,应该先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定位,更不要错位。
成功的个案往往由调研、策划、决策、执行四个部分组成。职业策划人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基本是属于参谋、顾问性质的,处于辅助决策的地位,有时也会委托监督、指导执行过程。即使如此,策划人的角色仍然只是教练,而决不是领队。常常听到企业和策划人关于沟通和共事方面的抱怨;其实稍作分析,大部分是因为相互越位和角色错位而引起的。假如提供外脑服务的公司或个人能主动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来观察、思考问题,并在适当的时机向适当的人提出建议和方案,结果可能会有很大的改善。尤其需要提醒的是:策划人在客户企业获得认同后,一定不要争抢头功,更不要贪天功为已有,尤其不能以救世主的身份自居。喧宾夺主,从幕后跑到台前是职业策划人的大忌。
当企划案大获成功时,策划人要努力克制住自己,谦虚地退后一步,把企划案的决策人推向台前,推向镜头。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职业策划人就必须接受远离鲜花。掌声和镜头的幕后英雄称号。如果没有这个胸怀,您就不适合从事这个职业。最近我就看到某一位作者不知道是有意要炒作那位策划人,还是受那位策划人的委托,在某些网站大吹特吹“北有XXX,南有XXX”,但真正看一看现实,不就是某一个方便面在市场中运作有可取之处而已,那也只能代表策划人的一个面,而绝不是武侠小说中的什么大侠人物。
更为可笑的是,一家智业公司把策划人本来的缺点当作优点进行大量地文章炒作,我想这些策划人真正的错位了,不知道谁是企业,谁是领导主体了。
忠告二:不要泄密
近几年,职业策划人著书立说、巡回演讲之风盛行。这种做法无可非议,但是,演讲者常常不自觉(不由自主)地把本属商战秘密的内容作为案例来讲,虽然精彩有加,然而事先却并没有得到客户的许可。这种行为反映出策划人目前还没有把它上升到职业操守的高度上加以考虑和重视。 作为职业策划人,理应遵守这个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客户保守秘密;随便泄密,也属大忌。
我就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我在为一家纯净水企业做策划时,把当地的一个马上就要淘汰的行业利用了起来,成为目前中国只有这个省份还在运用这种方式在进行集团性商业运作,不但救活了一个行业,也给水企业创造了快速反应的一条管理通道,但企业跟我们有约法三章,这种形式在五年内不能当作一种策划资源向外泄密。所以在我们今年去浙江一家水企业进行咨询时,一看这么发达的省,却没有一家企业运用到这种通道,还是用着最为落后的通道方式时,很想把我们的这个秘密告诉人家,但职业道德告诉我们,这不合企业规矩。
忠告三:不要拆台
职业策划人应该也能归入文人之列吧。于是也会或多或少地随时犯一点“文人相轻”的毛病。互相瞧不起,贬低或者攻击一下同行的作品,常常会从策划人的脸上和口流露出来。企划这个行业在中国还很弱小,同行理应携手并进,岂能自相残杀。千万不可互相拆台哦!实际策划方案不存在好与不好的问题,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有许多策划人看到别人的方案后,就会大加责难或是大骂出手,搞得企业看不起策划人,策划人看不起策划人,最后演示到策划人成了“忽悠”的代名词。
忠告四:不要短视
承担最小风险,追求最大效益,是企业的目标,也是职业策划人的目标和责任。职业策划人不可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否则会给同行和新人制造麻烦,留下后遗症,不但破坏职业策划人的整体形象,还会把策划业引向绝路,后果不堪设想。有许多策划人为了让企业在短期内看到一点效益,不惜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运用市场的短期行为进行策划,造成一个好产品上市没多长时间就死得不明不白,策划人一般对于一个产品上市老是喜欢用促销来解决问题,而促销时又不会把产品的特点和主次分清楚,不是买一赠一,就是抽奖等,最后人们不是去认识产品本身,而是为了促销品而再去认识产品,把产品上市搞得复杂化,产品在市场中起不来的机率就会很大。
当然这种现象有时策划人也是被企业逼出来的,企业的老总有时也会犯急于求成的毛病,认为一个策划好与不好就是要看短期效益,或是策划进入程序后,会马上有反映,这样的企业注定是不成熟的,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失败机率的。
只有企业和策划人之间没有短视行为,那么只要策划合适,市场迟早会有企业的一份子的。
有那么一句行内话:策划人就象小姐,做一单是一单,企业就象“强奸”犯,能干一次是一次,造成现在策划业开始走下坡路,更造成策划与企业之间关系日益复杂化,我们可能看到外国的咨询业为什么能够服务企业十年二十年,是因为人家摆正了各自的位置,互道尊重才是和谐生存所必须的。职业策划人应当追求双赢目标和长期效益,帮助客户企业成长并长期盈利,与客户企业同步成长,从而变长期效益为最大效益。
以上几点忠告,都是根据策划业目前现状有感而发,但愿能使某些人不悦、某些人脸红、某些人加勉。如能达到上述目的.起就没有白费口舌。
马得草,资深营销实战专家,F2F营销模式的创立者,亲自策划执行过二十多个知名品牌,帮助多个有志者由梦想变成知名企业家,著有《策划风暴》,《一个营销人的三百六十天》等著作,欢迎业界朋友共同沟通和探讨与营销有关的论题。电子邮件: 1966-10-23@sohu.com